Searching...

足部藥浴療法

凌晨4:09


一、足部藥浴療法的定義
足部藥浴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,以經絡、全息理論等為指導,選配適當的中草藥煎煮成藥液,通過藥液對雙腳的浸泡、洗浴,進行治療、保健的一種傳統養生療法。在浸泡的過程中除了水的浮力作用、水的靜壓力作用,水的液體微粒運動對足部的摩擦作用之外,主要是水的溫熱作用、藥物的外治作用和足部反射區作用。 足部藥浴與普通的洗腳有所不同。普通的洗腳目的僅是洗掉足部表面的污垢;而足藥浴是通過水的溫熱作用和藥物外治作用來防病治病、養生保健。普通的溫水足浴也與足藥浴有差別,普通的溫水足浴的作用僅有水的溫熱作用,而無藥物的外治作用用,故防病治病、養生保健的效應低,而足藥浴具有水的溫熱作用和藥物外治作用。水的溫熱作用與藥物外治作用,可以互相影響,藥物乘熱易於從皮膚、腧穴和呼吸道吸收;藥物吸收後,乘熱易於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。
二、足部藥浴療法的發展

據醫史記載,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,我們的祖先在仲夏時節為瞭解暑防暑,涼快舒服,消除疲勞,就有用冷水淋洗雙足的習慣,這是足浴保健的啟蒙階段。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,寒冬季節民間用熱湯浸泡,濯洗雙腳達到禦寒、溫暖、輕鬆又能緩解疲勞。當時在宮廷中,就有用聞名的香湯沐浴(包括浴足)的習慣,即在浴水中加麝香和一些中藥相配,煎煮成中藥液進行沐浴全身及雙足,從而達到增強體質,祛病防病,對某些疾患進行治療的效果。秦漢時期,中藥液濯足療法已是十分尚行了。如東漢醫家張仲景所著《金匱要略》一書中就有記載足部浸洗保健方,如礬石湯浸腳治療腳氣沖心症等等。

晉代,醫家葛洪在《肘後備急方》一書中就有漬足法治療一些急症的記載。隋唐以來,特別是唐朝方劑學的發展,為中醫外治法中的中藥足浴療法的發展提供了契機。孫思邈,就是在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,加以歸納整理,編著了《千金要方》,全書計熏洗、足浴、灸法、熱熨、按摩等50餘種外治法。宋金元朝,在骨傷科發展過程中,就有熏洗足部療疾的內容。當時許多著名詩詞中也都有足浴保健的內容。如蘇東坡詩中寫著“主人勸我洗足眠,倒床不復聞鐘鼓。”陸遊也說:“洗腳上床真一快,稚孫漸長解燒湯。”到了明清年代,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的問世,使中藥足療、足浴法的發展步入鼎盛時期。《本草綱目》輯錄了大量古代文獻,據統計,在百病主治藥中所列114種中,外治法計有25種,其它各科藥方共計有1800余方。可以說是承前啟後,集外治方藥之大成。例如記載用桐葉煎液浴足療水腫症等等。清朝外治法祖師吳師機撰寫的《理論駢文》,是清代成就最大,影響最深的一部外治專著。書中記載中藥足浴療疾方幾十首,還說:“臨臥濯足,三陰皆起於足,指寒又從足心入,濯之所以溫陰,而卻寒也。”
十九世紀初,由於清朝晚期政府的腐敗,軍閥混戰,1929年南京政府“廢止舊醫案”的決策,使發展了幾千年的中醫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,排斥,甚至於到了被取締的地步;這其中包括中醫外治療法之一的足部藥浴療法也遭淹沒之列。
新中國成立後,特別是1978年以後,中醫學的發展可以說達到空前的復興。1995年以來,足部藥浴保健(療法)也隨著中醫足療學的發展,而被有志於發展中醫學的有識之士進一步的加以臨床研究,開發,成為中醫學外治療法中一門具有特色的保健療法。
中藥足浴保健屬中醫外治法範疇,縱觀中醫學發展史,雖然外治法的起源早於內治法,但其發展卻遠遠落後於內治法,這有其歷史的各種原因,甚至於中醫學本身雖早于西醫學起源,但發展卻慢于西醫學,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,中醫學卻越來越顯出其優勢所在。可以說,現代醫學發展到現在,越來越多的疾患只有依靠中醫、中西醫結合才能得以從治本上得到治療。所以足部藥浴保健(療法)也就越來越顯出其價值所在,無可質疑地可堪稱為“國粹”,這是國外所沒有的。因此,更值得對其加強研究、整理、開發、發展、開放,把“國粹”技術推向國際,讓世界人民享有接受中醫獨特保健療法的權益。
三、足部藥浴的治療、保健機制
(一)水的溫熱作用

1.促進血液迴圈 足部藥浴是採用溫水浴足,溫水除了水本身的機械刺激作用,即水的浮力作用、水的靜壓力作用,水的液體微粒運動對足部的摩擦作用,水的溫熱作用可促進血液迴圈。水的溫熱作用是通過溫熱可能擴張足部血管,增高皮膚溫度,從而促進足部和全身血液迴圈。溫足浴時,流經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都增加了,也就是說,從心臟-足部-回到心臟的血液的流速和流量都增加了,從而也改善了心臟功能,降低了心臟負擔。因此,溫足浴可使足部血液迴圈順暢,血流充足,心臟需要作有力的搏動,從而使心臟功能得到改善。

2.促進新陳代謝 溫足浴可促進足部及全身血液迴圈。由於血液的迴圈量增加,從而調節各內分泌腺的機能,促使各內分泌腺體分泌各種激素,如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,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,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腎上腺糖皮質激素,這些激素均能促進新陳代謝。因此,溫足浴有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作用。
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